(此文為中文版評價報導,欲看英文版請點以下連結
/ This post is in Chinese, for the English review, please click on the link below
):
(於看完整照片圖庫請往下讀)
-
先看時尚高潮YouTube開箱影片:
《喬伊斯‧維蘭德:心動》(Joyce Wieland: Heart On)媒體巡迴及評論
說到多倫多的名人,你會想到誰?
德雷克?
麥克·邁爾斯?
瑪格麗特·愛特伍?
除了音樂家、演員和文學巨匠之外,多倫多還孕育著許多富有遠見的藝術家,他們幫助塑造加拿大的文化認同。
喬伊斯‧維蘭德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一位開創性的多媒體藝術家,也是加拿大二十世紀最傑出、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目前,她的作品在安大略美術館展出。 「喬伊斯‧維蘭德:心系媒體」是一場大型展覽,涵蓋她四十餘年的藝術生涯,展出超過100件作品,包括素描、油畫、電影、版畫、拼貼和拼布作品。 「心動」展覽標題是對維蘭德深刻個人化、情感豐富的藝術創作方式的致敬,以及她對政治和社會議題大膽而直言的表達。
這場姍姍來遲的回顧展——自1987年以來安大略美術館首次舉辦——匯集維蘭德的作品,展現了她獨特、廣泛且原創的藝術創作。展覽不僅將她的作品置於藝術、政治和社會背景中,更凸顯她對時代主題的超前性,觸及女權主義、民族主義、環境保護主義和社會正義等至今仍引起共鳴的主題。
時尚高潮Fashion Ecstasy團隊於 2025 年 6 月 17 日星期二受邀參加此次展覽的VIP私人預覽。在預展期間,策展人之間進行了一場生動而富有洞察力的對話,分享他們對維蘭德作品的深入了解和個人見解。隨後,受邀嘉賓進行了一次自助參觀,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時間自由觀察、欣賞作品,從而全面了解維蘭德的藝術成長歷程及其作品的主題。
展覽精彩亮點
喬伊斯‧維蘭德生平
喬伊斯‧維蘭德於1930年出生於多倫多,父母是英國移民。七歲時,她成了孤兒,在大蕭條時期長大。她和兄弟姊妹們早年經歷的艱辛塑造了她的韌性和創造力。早在孩提時代,她的藝術天賦和創業精神就已顯露無遺;她的男同學們會付給她5分錢加幣讓她畫裸女,這多少讓她預感到未來她會成為一名大膽創新的藝術家。
她住在The Annex,就讀於多倫多中央科技公立學院(Central Technical School),在那裡,藝術家多蘿西·麥卡錫(Dorothy McCarthy)成為她的導師,幫助她走上了商業藝術和設計的職業道路。 1948年畢業後,維蘭德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同時穩步發展自己的藝術實踐。平面設計的背景對她的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動畫工作室Graphics Associates的工作經歷讓她接觸電影製作,並結識藝術家邁克爾·斯諾(Michael Snow),隨後還嫁給他。
1950年代末,維蘭德成為艾薩克斯畫廊(Isaacs Gallery)代理的首位女性藝術家,並因此獲得認可。 1960年代初移居紐約後,將藝術實踐拓展至實驗電影、紡織品和拼貼藝術。她1968年的短片《北美鼠類的生活與飲食》(Rat Life and Diet in North America)巧妙地運用貓與囓齒動物來探討壓迫與自由的主題,將政治批判與智慧、隱喻融為一體。
1971年,維蘭德和丈夫返回多倫多。 1973年冬季,在接受《Chatelaine》雜誌採訪時,她解釋自己搬家的原因是不想再「成為構成越南企業結構的一部分」。這次返回家鄉是在她的作品在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展出後不久之後。 名為《真愛國愛》(True Patriot Love)的展覽是當時還在世的她的首場個展,由加拿大國家美術館主辦。這是加拿大繪畫史上的里程碑,彰顯了維蘭德的重要性以及她獨特美學視野所獲得的崇敬。 1987年,安省美術館(AGO)舉辦了一場大型展覽,展出她的繪畫和電影作品,這是AGO首次為在世的女性藝術家舉辦展覽。她餘生一直住在加拿大,繼續她的職業生涯,成為加拿大最具獨創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1998年6月27日,她於多倫多逝世,享年67歲。她的死因是阿茲海默症。
藝術家兼活動家
維蘭德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不僅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她作品的命脈。戰爭、性別、民族主義和生態等議題不僅是她藝術創作的主題,更是她大膽而堅定的宣言。她不僅實踐這些堅定的信念,更將這些信念鮮活地展現在她的藝術作品中。她的藝術作品運用多種媒介,包括紡織品、拼貼、電影和混合媒材。
她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作品之一是拼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是《荒地馴鹿(1977-1978)(Barren Ground Caribou (1977-1978))》。這件9公尺長的拼布最初是受多倫多交通局(TTC)委託,在斯帕迪納地鐵站的夾層展出。這件被子被放置在玻璃窗後,描繪一群馴鹿在淡藍色的天空下漫步於北極的景象。 1975 年,她向多倫多交通局 (TTC) 提交了這件作品的委託提案,提案中她表示,「當人們沿著坡道跑向下層去趕地鐵時,會看到一群荒地馴鹿的圖案,這些馴鹿的圖案以絎縫的形式排列在一起。它們如同古代巨獸,棲息在地鐵這個現代科技的洞穴中。讓我們在它們消失之前,記住這些神奇的巨獸。」這件作品秉持維蘭德一貫的風格,既是慶祝,也是警告——既是對北方之美的頌揚,也是對保護瀕臨消失的東西的無聲而緊急的呼籲。這件作品也大膽地挑戰了那些將拼布僅僅視為家庭手藝的人。透過使用布料——一種傳統上與女性工作相關的媒介——維蘭德將高雅藝術和政治抗議的語言帶入一種長期被藝術界忽視的形式。在展覽中,這件拼布沒有使用玻璃展示,讓參觀者可以近距離看到精細的針腳和一個意想不到的細節:一隻長著淡粉色鹿角的馴鹿。在展覽中,這件拼布沒有使用玻璃展示,讓參觀者可以近距離看到針腳,以及一隻長著淡粉色鹿角的馴鹿。
維蘭德最著名的作品或許是拼布《理性勝過激情》(La Raison avant la Passion,1968 年)。這件拼布的靈感源自「杜魯道狂熱」(Trudeaumania),當時大眾對已故總理皮耶‧艾利歐特‧杜魯道(Pierre Elliott Trudeau)的崇拜之情如痴如醉。 「理性勝過激情(Reason over Passion)」是杜魯道的座右銘和執政原則,他重視理性而非情感,在決策中做出選擇。因此拼布上用巨大的彩色字體寫著「理性勝過激情(Reason over Passion)」幾個字樣,背景散落著小紅心。此次展覽中,這件拼布的法文版與英文版並存。
原版刻有法文字母的拼布被皮埃爾·埃利奧特·特魯多的妻子瑪格麗特·特魯多(Margaret Trudeau)在一次因衣服問題而激烈爭吵中毀壞。瑪格麗特·特魯多在她1979年的傳記《超越理性》(Beyond Reason)中講述了這場爭吵。這床拼布是送給皮埃爾的禮物,皮埃爾把它掛在自宅官邸裡。爭吵期間,皮埃爾對瑪格麗特的態度冷漠無情,以致瑪格麗特跑上樓,從牆上抓起拼布,把上面的字母一個個撕下來,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扔向皮埃爾。瑪格麗特解釋說,她這樣做是想讓皮埃爾露出一絲善意,但皮埃爾卻紋絲不動,看著瑪格麗特,彷彿瑪格麗特是個憤怒的破壞者,認為這種行為是對藝術的褻瀆。爭吵後的第二天,拼布被迅速而安靜地修好了。修復的那一刻,拼布便不再只是一件藝術品。它成為兩種對立價值觀之間的高度緊張、充滿情感的戰場,證明維蘭德的藝術——即使是拼縫形式——也能強烈地激起他人的強烈反應。
向加拿大藝術傳奇致敬
這兩件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只是安大略美術館 (AGO) 數百件展品中的冰山一角。 《喬伊斯‧維蘭德:心動》(Joyce Wieland: Heart On)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1月4日。這場精彩絕倫、引人入勝的展覽正在展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