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Socialbar
Socialbar
最近聽朋友說一位在大學教書的,既不做研究、不好好教書,也不盡基本職責。他把時間都花在交際、上電視標榜自己、抹黑別人上,堪稱是教育界的無賴。更特別的是他違反法規數年,教評會開過無數次,他屢屢在會議中演悲情戲碼,有人竟聽進去他的戲詞而力挺他。人人都說教師是「鐵飯碗」,我更覺得誰若「不愛面子」,大學教授的職位就是「鈦飯碗」,每個月等著七、八萬入袋。試想你若才高八斗卻窮困潦倒,看到這種狀況會不會氣結?
說到「愛面子」,我就想到阿拉伯人;他們寧死也不要陷入「不堪」的處境。
十幾年前有一次我整天忙碌,無暇進食。下班回到家時飢腸轆轆,就匆匆煮一碗陽春麵囫圇吞下。吃完卻毫無飽足感,於是打開冰箱,發現還有昨日剩下的雞湯,很開心的加熱後下肚。孰知肚子開始膨脹,一直到呼吸困難,心想必須叫救護車,否則必死無疑。然而,閃過腦海的是必須承擔更嚴重的後果,我想到杜甫的靈魂最嘔的一定是他終身扮演優雅的大詩人,卻因吃牛肉乾脹死,詩人不就應像屈原一樣轟轟烈烈、讓後人緬懷的死法嗎?我的下場則會是喜歡捕捉社會角落小消息的報紙,在它的娛樂版標題上寫著:「某人吃陽春麵…『脹死』」。「脹死」不應是我的死法,我決定不叫救護車,而是匆匆抹上口紅,躺在沙發上等死。此後我才知道愛面子的人寧死也不要「不堪」。
阿拉伯人被外族認為酷愛面子,多少與「羞澀」的道德觀有關。對於阿拉伯文化裡的「羞澀」,我打從心底理解它的蘊含。「羞澀」的詞根來自「生、活」;人要知道「羞澀」才能稱為「活人」,其實就是華人所說的「知恥」。這是伊斯蘭最根本的道德,聖訓就說:「任何宗教都有其道德,伊斯蘭的道德是『羞澀』。」任何穿上「羞澀」外衣的人,人們就看不到他的缺點。「羞澀」是伊斯蘭信仰最重要的道德支柱,若實踐在言行舉止上,社會自然祥和。所謂「羞澀」並非怯懦。反之,羞澀的人勇於揚善禁惡。羞澀包含對阿拉、天使、人類甚至於對自己的羞澀,羞澀的人格特質可能是與生俱來,也可能藉由修養而得。羞澀的人不會做醜陋的事。一個人若生活在「羞澀」的人群中,無論是來自地球哪一個角落,也能在人群中勇敢說真話、做正確的事,這應該就是人類理想的生活。
早年在阿拉伯世界生活時,身旁的穆斯林都具備羞澀的舉止、羞澀的言語。我曾經很嚴肅地想釐清這種道德觀,它跟很多抽象名詞都扯上關係,包含阿拉伯人傳統的榮譽感、名譽、尊嚴、靦腆、羞恥心…等。羞澀的特質很難用言語形容,我甚至於會懷疑中文是否有這個詞彙。
「羞澀」理應是普天下讀書人的特質。可是台灣學術圈卻令人大開眼界,有些讀書人自我吹噓,為了達到目的,手段千奇百怪,連偽造學歷與經歷都不感覺羞恥。阿拉伯式的「面子」與所謂的沽名釣譽、狂傲其實是天壤之別。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或許可以更清楚:有一位上司對揭發他欺騙事實的下屬恨之入骨,於是利用權力羞辱他、趕走他,這位上司所維護的便是台式面子。相對的,這位下屬寧願縮衣節食,離開這種不堪,也不願抗爭、失去尊嚴的在他羽翼下工作,他具備「羞澀」的特質。
說實話,難道你不想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懂得羞澀的社會裡嗎?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